679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近年来AD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式,旨在提升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病临床特征的全面认识,有利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及早发现、及时明确诊断,促进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漏诊、误诊率及致死率。 方法:采用电子病案管理系统,检索所有2010年1月-2013年3月入院/出院诊断包括AD的病例。对所有检索出的病例逐一调出原始病案核查,确定合格病例(所有患者需经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超声检查,确诊征象为发现真假腔或游离内膜片)。原始病案核查与资料收集由一人完成,专人录入并核实,用Excel软件建立AD数据库。共收集到AD病例679例,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转归(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分布、性别比例、高血压及吸烟饮酒史、临床表现及漏诊、误诊率)进行分析。 结果:共收集2010年1月-2013年3月病例679例,病例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男性535例、女性144例(3.72:100),年龄19-91(53.23±11.80)岁,432例(63.62%)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增高,且四肢血压多有差异;采用De Bakey分型,其中Ⅰ型203例(29.90%),Ⅱ型17例(2.50%),Ⅲ型413例(60.82%)、分型不清患者46例;主要收住科室为心血管内科及心胸外科,有10.46%。71/679的患者首次就诊于其他科室;初诊漏诊、误诊的患者有85例(12.52%)。分析患者的首发症状,有608例(89.54%)患者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部位复杂多样,其中胸背部剧烈疼痛患者205例(30.19%),单纯胸部疼痛患者71例(10.46%),腹部疼痛患者61例(8.98%),其余患者疼痛部位多为背部、胸前区、剑突下或胸腹部等,伴随症状多为大汗、乏力、恶心、呕吐等;疼痛性质多为撕裂样疼痛,但也有患者主诉为针扎样痛、胀痛、压榨样痛或电击样痛等。此外,首发症状为非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有71例(10.46%),多为:无自觉症状、晕厥、胸闷、气促、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肢体麻木、乏力、消化道出血及肉眼血尿等。679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334例(49.19%)、介入治疗180例(26.51%)、外科手术165例(24.30%);将患者转归分为好转出院、死亡、家属放弃治疗3种,分别为544例(80.12%),69例(10.16%),66例(9.72%),死亡患者中Ⅰ型患者占56.52%(39/69),该分型患者死亡率为19.21%(39/203)。 结论:主动脉夹层病死率极高,文献报道急性AD在48h内病死率可高达50~68%,本研究显示近些年AD有逐渐增多的趋势,AD发病人群年轻化。因此提高AD的全面认识,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很重要。希望通过本研究,临床医护人员可以对AD临床特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对AD疾病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针对因疼痛就诊的患者,相关医护人员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根据临床情况考虑到AD可能,加强病情监测,为降低漏诊、误诊率及患者的病死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病情评估 病理诊断
陈园园 黄素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38-642
2014-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