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液体复苏的链式管理效果

目的:探究院内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一体化模式,预示全程链式管理更有助于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选择2011年07月至2013年06月送入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在16-69岁,平均41.28±3.75岁;致伤病因:交通伤22例,刀刺伤9例,坠伤5例,爆炸伤4例,战伤2例;致伤部位:胸部损伤12例,腹部损伤11例,四肢损伤8例,胸腹联合伤7例,其他多发伤4例。选择2009年07月至2011年06月送入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18-70岁,平均40.14±3.16岁;致伤病因:交通伤19例,刀刺伤10例,坠伤5例,爆炸伤3例,战伤3例;致伤部位:胸部损伤12例,腹部损伤9例,四肢损伤9例,胸腹联合伤7例,其他多发伤3例;创伤类型:开放性损伤48例,闭合性损伤34例。组建输液链,链式管理组:患者从院前至外科病房,借助各科室抢救设备与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静脉穿刺方式,在确保”稳、准、快”建立静脉通路至少二条的基础上,强调穿刺方式的选择要为测压通道作准备,尽快落实出血控制前的限制液体复苏,通过加快紧急后送赢得手术时机落实出血控制后的足量液体复苏,再根据围手术期的补液原则和休克后期并发症的防控弹性选择后续的液体复苏方式,各区间实施的每个救治措施均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常规对照组:伤员送入急诊科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二条以上,尽快落实早期的限制性液体复苏,但对各科间的液体治疗缺乏全程的一体化管理意识,只按伤员的病情实施本科的救治方案,救治过程中的液体复苏治疗无专人跟踪,也未有动态的延续性观察记录,最终对比分析两组达到早期休克复苏目标的效果。重点观察项目有: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另外,还观察伤员早、晚期的死亡例数及存活病例中ARDS,MODS,DI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休克纠正时间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的链式管理,有利于尽早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两组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在急诊科-手术室-ICU各重点环节的输液链中实行无缝对接、跟踪管理有关。两组存活病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晚期总死亡率比较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控制术后并发症与降低后期死亡率密切相关。 结论:链式组合管理具有环节控制、实时指导、全程兼顾的特点,为今后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他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传递液体治疗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愿与同行一起在术后液体容量监护领域作深层次的探讨。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链式管理 一体化模式

王阿凤 陆关珍 金培英 钟玉英 胡玉琴

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市中心医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北京

中文

662-666

2014-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