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汶川芦山地震,反思紧急医学救援
本文分析地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主要的特征包括:医疗救援需求大,与资源不足存在严重矛盾;救援情况(环境、伤病情)复杂;相对日常医疗情况来讲,心理创伤波及面广;多种非医疗因素对医疗救援影响大(比如道路、通讯、次生灾害影响等)。基于汶川、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分析汶川地震震后1个月本院伤员累计接诊情况显示,震后1-12天接诊伤员直线上升,其中1-2天为近距区域伤员,第3天起主要为空运伤员和转诊伤员;第24天为危重伤员集中转运到华西,而在24天后累计病人数就没有明显变化,这提示可能灾后2周是伤员接诊的高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收治伤员2608人,救治重伤员1082人,死亡11人,死亡率0.4%.汶川地震时每日收住院和入ICU明显有峰谷变化:入院高峰出现在震后第3,8,14天,之后逐渐平稳甚至下降,ICU转入峰值发生在震后3天、10天、14天和21天;芦山地震住院伤员高峰提前到了第1天开始,而ICU转入峰值也发生在震后1天,对比和汉川地震,明显特点就是高峰前移,原因是前期危重患者转运以及病情评估得到进步加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震后2周内接诊392人,其中危重39人,重症14人,死亡0人,死亡率0%。从本院收治的伤病员的分科情况来看,汶川地震中,骨科患者占绝大多数比例,ICU约占5%患者;芦山地震收治伤员中,ICU、骨科、康复科和神经外科占有较大比例,其中ICU占16%,说明危重伤员比例高。并针对救援力量输入、救援活动进行了反思。
地震灾害 紧急医学救援 医疗资源 疾病分类
叶磊 陈晓莉 高斌 曹钰 成翼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81-683
2014-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