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属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后仍有2/3的患者有明显疼痛,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每个时期的特殊因素都会促成术后疼痛的发生,术前的损伤刺激,术中的机械、组织刺激,术后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引起的异位神经元活化形成的伤害性冲动,局部化学物质及酶释放。一方面降低了外周感受器阈值导致外周敏化,另一方面提高了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中枢敏化,从而加重并延长了术后痛。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机体的康复。研究表明,44.5%的患者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仅20.6%的患者对术后镇痛感到满意;32.8%的患者抱怨医护人员没有给予及时的镇痛。这反映出术后疼痛控制并未被每一位医护人员所重视,在措施或方法上还需要改进。因此,对于疼痛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可提高术后护理质量,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由于疼痛既受性格、性别、职业、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环境、教育、药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护理干预过程中要重视多因素影响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和态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疼痛做出准确评估,根据疼痛的评估结果进行分阶梯的有效镇痛治疗。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疾病本身的治疗护理工作,特别是伤后早期的患者,要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及伤肢伤情的观察,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及心理行为的积极干预,在动态发展中有效处理疼痛,并不致延误病情。本文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评估的基础上,观察组采取了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使疼痛程度得以有效缓解,较对照组缓解率有所提高(P<0.05),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因此,对于疼痛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做到个体化原则,根据可能影响到疼痛发生的因素,按年龄、性别、性格及文化背景与心理承受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制定出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现科学的干预,尽最大限度发挥整体护理干预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术后疼痛 临床护理
郑伟 余莹莹 高志 陈红梅
四川省骨科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902-1904
2014-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