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磁场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常见的中枢神经损伤疑难疾病。目的:探讨LFEMF对移植BMSC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SC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组、EMF组和EMF+BMSC组.造模成功后,BMSC组和EMF+BMSC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BMSC,对照组和EMF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EMF组和EMF+BMSC组予60min/d的LFEMF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病理变化和MMP-2、GFAP蛋白的表达及BrdU阳性细胞生长情况,BBB 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BMSC移植后第21d,EMF+BMSC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阳性细胞生长良好并与脊髓组织融合;空洞面积小,脊髓神经细胞多;损伤区GFAP表达减少,而MMP-2表达明显增多. 结论:研究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BMSC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LFEMF 有利于损伤区移植BMSC的存活,上调MMP-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脊髓损伤 低频电磁场疗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运动功能 疗法评价
冯玉 白文芳 许伟成 李新平 白利明 梁玲 王鑫 张鸣生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州 510515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科,广州510080 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广州 510630
国内会议
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44-250
2013-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