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磁共振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发生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脑区激活的特征研究,并与正常人比较,探讨运动性失语的发生机制.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运动性失语患者9例,接受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及图片命名任务状态下BOLD-fMRI检查.选择年龄相近的正常成人10例,接受图片命名任务状态下BOLD-fMRI检查. 结果:正常成人激活脑区一致性较好,为视觉、语言、认知相关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颞上回、岛叶、基底节、小脑;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丘脑、颞中回.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激活脑区差异较大,所有患者左侧或/和右侧视觉处理有关皮质区(额中回、颞中回、舌回、梭状回等)均有激活;左侧半球激活体积较正常成人明显较少(p<0.05),左侧额下回(Broca”s区)、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等与语言相关的脑区仅有部分激活,且激活较正常成人减弱;右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等脑区较正常成人激活增强(p<0.05). 结论:语言表达过程可能与多个相关脑区组成的网络连接有关,右侧半球参与了正常语言的产生过程.脑卒中后失语的发生是由于病变通过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是远隔效应使患者语言、认知等相关脑区激活减少,左侧半球多个脑区及右侧额下回(Broca 镜像区)激活减弱明显,右侧半球部分脑区激活相对增强.失语后不同的时期右侧额下回在语言功能恢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 脑区激活 发病机制 功能磁共振技术
丘卫红 武惠香 康庄 谢纯青 万桂芳 杨清露 陈少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
国内会议
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408-420
2013-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