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热-流变学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本文主要基于最新的大地热流数据,通过模拟东西向横穿鄂尔多斯盆地的二维剖面深部温度场,得到其深部热-流变结构特征,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相结合,试图为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地热学证据和启示.通过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热岩石圈厚度研究内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克拉通地震岩石圈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热岩石圈厚度底界平均为140km,西部的底界厚度平均为160km,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震岩石圈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达到约140km,鄂尔多斯东部的汾渭地堑,渤海湾盆地二者差异逐渐减小。即华北克拉通自西向东,地震岩石圈厚度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不断减小。综合前人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本文地热学相关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的深部地幔环境、“果冻三明治”的稳定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正常偏厚的岩石圈厚度,华北克拉通自西向东地震岩石圈厚度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的减小,进一步强调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华北克拉通东部或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相对稳定。

地热学 热-流变学 结构特征 动力学

黄方 何丽娟 吴庆举 刘琼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421-421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