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核表面形状及其属性
本文以日本高密度台阵Hi-Net为数据源,对2004-2013年震中距范围在0-90。内的近500个地震事件进行了筛选,得到了40多个具有高质量PKiKP震相的地震事件。对大量PKiKP震相的细致分析表明地球内核边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模式。①某些区域相对走时残差无变化表明该区域存在平坦内核边界,而在某些区域观测到的2.5秒的走时残差变化则可以用水平方向6km的范围内地形起伏14km来解释。②某些区域的振幅比信息约束了该区域具有0.6-1.8g/cm3的高密度跳变。③通过对PKiKP和PcP波形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得出部分区域存在尖锐的内核边界,而有些区域则存在2km厚的固液共存过渡区。综上所述,内核边界不是一个理想的平坦尖锐的界面,其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复杂模式。
地球内核 表面形状 构造演化 边界模式
田冬冬 温联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26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14-514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