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成像及其动力学机制

2013年11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穿过芦山震区完成了一条长450公里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和一条长50公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震区清晰的断裂构造形态和深部结构成像结果。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结果显示,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界,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横向构造差异明显,龙门山断裂带构造特征十分复杂。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显示,芦山震区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为20-25km,地壳厚度约为40-43km。莫霍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层分界面,而是一个厚约2.5 -3.Okm的壳幔过渡带,该过渡带是由一组薄反射层组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反射带。芦山震区在上部地壳(TG界面以上)分层特征十分明显,存在4-5个主要的地层分界面。

地震学 发震构造 成像算法 动力学机制

王夫运 赵成斌 张建狮 刘宝峰 王帅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527-527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