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汶川地震之间存在韧性空段-来自地震成像的启示
利用四川省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四川2013 年芦山Ms 7.0 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余震的Pg到时数据,采用新近发展的Pg波二维层析成像方法(Pei and Chen,2012,BSSA),反演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脆性层(发震层)的高分辨二维速度结构.成像过程中采用了61个台站记录到的6812个余震所产生的47235个Pg波到时数据.结果显示,芦山地震所发生的龙门山山前断裂两侧具有非常明显的速度差异,西侧为高速异常,东侧为低速异常,这与汶川地震震源区具有非常类似的结构.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存在两个高速异常体,并且这两个高速体呈“X”形分布,它们分别对应于地表出露的前寒武纪彭灌杂岩和宝兴杂岩,但存在-20km的位错。芦山地震和汉川地震之问的空段存在相对较低的速度,同时“X”形的钝角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根据最大有效力矩理论(Deng et al.2004),这可能意味着该空段在上地壳强度较弱且存在韧性变形。因此芦山地震与汉川地震间的空段不大可能发生整体错断而产生强烈地震。
地震学 韧性空段 速度结构 二维层析成像方法
裴顺平 张海江 苏金蓉 崔仲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 61004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35-535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