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源岩浆中二氧化碳含量研究--以安徽大蜀山辉长岩为例
熔体包裹体、斑晶和基质玻璃的挥发分研究将重建岩浆演化各个阶段中(从岩浆在地幔深处形成、上升、直至地表释放)岩浆(硅酸盐熔体+挥发份)化学成分,可采用质量平衡原则和岩石学方法,估算岩浆演化各个阶段中的CO2变化,进而讨论相应的脱气机制和模式。CO2含量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红外光谱室完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
幔源岩浆 二氧化碳 脱气机制 含量分析
李振生 牛浩 田晓莉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88-590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