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汶川与芦山地震序列对比分析

近场波形反演获得的4级以上余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2个序列存在明显差异。汉川地震主震为带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其余震以逆冲和走滑型为主,但震源机制存在明显的时空分段性,余震区南段早期逆冲型地震多于走滑型,晚期余震走滑型多于逆冲型;余震区北段与此相反,早期余震走滑型多于逆冲型,晚期逆冲型多于走滑型;而余震区中段及南段理县NW向分支余震类型早期与晚期差异不大,分别以逆冲型、走滑型为主。根据震源机制给出的断层面走向分布,显示除龙门山断裂带主干断裂参与余震活动外,还有大量不同走向的次级断裂参与余震活动;汉川余震区北段P轴有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与区域应力场一致的N W-SE和与主震破裂方向一致的NE-SW,显示北段余震除受区域应力控制外,还受到主震所引起的局部应力场的控制。利用波形反演方法获得的芦山主震与18次余震的可靠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及15次余震为逆冲型,3次为走滑型;且主震与余震的断层面走向差异集中在60。范围内,说明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相对较单一;P轴优势方向为NW-SE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表明芦山地震余震活动主要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同时,由波形反演获得的余震震源深度显示,汉川余震区南、北两端具有深度小于5km的极浅源5级以上强余震活动;而芦山主震及4级以上余震则集中在9-19km深度范围,相对狭窄的余震空间分布显示芦山地震可能是局部应力释放的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位于汉川地震的应力加载区,芦山地震余震主要分布在汉川地震后的应力增强区,或许说明汉川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应力加载可能是芦山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时空分布 应力分析

易桂喜 龙锋 张致伟 王思维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 610041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708-708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