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卤素和高场强元素的迁移和分异
本文针对大别山毛屋橄榄岩和辉石岩进行了系统研究。毛屋橄榄岩为纯橄岩,主要由橄榄石(>90%)和少量斜方辉石斑晶和尖晶石组成。针对橄榄岩、脉体和不含钦斜粒硅镁石的辉石岩的全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脉体中F(390~6950ppm)含量明显高于橄榄岩(40~130ppm)和辉石岩(70~270ppm),而C1含量(50~120ppm)则略低于纯橄岩(150~190ppm)和辉石岩(90~240ppm),这表明交代过程中F和C1发生了分异;所有样品的F含量与HFSE(Ti,Nb,Ta,Zr和Hf)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合钦斜粒硅镁石中F和TiO2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钦斜粒硅镁石是交代成因,且交代介质中F含量越高,HFSE含量就越高,这与实验结果一致(Keppler et al.,1993;Rapp et al.,2010);所有样品的P205含量与HFSE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这表明交代过程中磷灰石的沉淀与HFSE的沉淀有密切关联。全岩F/Cl比值与Nb/Ta比值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F-Cl分异可能控制着Nb-Ta分异。横向对比,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流体中卤素含量差异可能会导致迁移HFSE的能力和Nb/Ta比值有所差别。纵向对比,俯冲带不同深度的流体,其F/Cl和Nb/Ta比值也有所差异。俯冲带流体的F/Cl比值取决于含F-Cl矿物的稳定性。
深部壳幔作用 卤素 高场强元素 迁移能力 分异机制
陈意 苏斌 郭顺 刘景波 李秋立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783-1785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