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藏南康马淡色花岗岩与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本文通过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Hf同位素、岩石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开展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守窿带中部的康马片麻状淡色花岗岩(490-500Ma)及其中同期侵位的基性岩脉(492-497Ma的成因研究。康马岩体总体岩石组合为基性斜长角闪岩和酸性花岗片麻岩,缺少SiO2含量为53~71%的中性岩石,与高喜马拉雅带邵拉岩体中花岗岩-辉长岩类似,都具有双峰式的岩石组合特征。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主要是角闪石(45~55%)、斜长石(35~40%)、石英(<5)、绿帘石/斜黝帘石+黑云母(<5%),含少量榍石、石榴石,为变余辉绿结构,原岩为钙碱性系列的基性岩石(TiO2=1.21-1.54%,A12O3=13.89-17.02%,MgO=5.21-6.51%,Mg#=46-51),岩石Cr,Ni含量较低,具有LREE和Rb,Th,U等大离了亲石元素的相对富集和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的相对亏损,与E-MORB特征类似,全岩(87Sr/86Sr),为0.7046-0.7091,εNd(t)为-2.6至+5.9,锆石εHf(t)为-6至+4,主要集中于-5至-3,锆石TDMc为1.4-1.8Ga,这些特征表明斜长角闪岩的源岩(基性岩浆岩)可能来源于与俯冲有关的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康马基性岩石可能是由古特提斯洋俯冲板片回转并断离引起弧后减压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俯冲相关流体的加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生;花岗岩则是伸展环境下地幔来源的岩浆上升引起地壳深熔作用产生的壳源酸性岩石,酸性岩的锆石εHf(t)显示了部分地幔组分的参与。引起古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原因可能与岛弧外侧的东羌塘微陆块碰撞增生至超大陆的构造过程有关。康马岩体早古生代岩石组合的起源和构造环境的识别,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在早古生代时期为弧后伸展构造背景,而并非陆-陆碰撞造山环境,这一认识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淡色花岗岩 基性岩脉 年代学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双峰式岩浆作用

孙义伟 赵志丹 朱弟成 王青 刘栋 董国臣 莫宣学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833-1833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