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罗布莎蛇绿岩中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本文介绍了侵入到罗布莎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中的辉长岩可以分为两类,即辉长-辉绿岩脉和角闪石辉长岩。分别对锆石进行了SIMS U-Pb定年,在岩石成因方面,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均为两种岩浆经历的结晶分异过程提供了证据。稀土元素配分图和Sr-Nd-Hf同位素组成显示两种岩浆均来自亏损地幔端元,但是二者的亏损程度不同。基于元素与同位素的结果,认为辉长岩岩脉的源区可能就是正常的软流圈地幔,在伸展减压的过程中,发生减压熔融,并在橄榄岩的抬升过程中或之后,侵入其中,并经历了结晶分异过程,形成了不同粒度的辉长岩岩脉。而角闪辉长岩岩浆可能来自于已经发生了部分熔融和熔体抽提作用的方辉橄榄岩,由于海水或流体的加入,并经历减压过程,使得难熔的橄榄岩发生再次熔融,形成岩浆。由于水的存在,导致岩浆发生了高温蚀变,直接结晶出角闪石。
辉长岩 年代学分析 成因机制 罗布莎蛇绿岩
张畅 刘传周 吴福元 张亮亮 纪伟强 王建刚 杨刘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39-1840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