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芜玢岩铁矿多期次岩浆-热液作用的矿物学记录: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本文将凹山和陶村铁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2个成矿期,分别为浸染状磁铁矿(含块状矿石)成矿期和脉状磁铁矿(含角砾状矿石)成矿期。在野外宏观产状上,常可见到脉状矿石常穿插与浸染状矿体和闪长玢岩中,表明脉状矿石在成矿期次上要晚于浸染状矿石。浸染状磁铁矿成矿期以浸染状矿石为主,少量可以形成块状矿石,磁铁矿-阳起石-磷灰石颗粒较小,交代结构为主,与辉石闪长玢岩关系密切,矿体与围岩边界呈渐变过渡,交代成矿特征显著;脉状磁铁矿成矿期中磁铁矿-阳起石-磷灰石颗粒较粗,可达伟晶状,自形一半自形结构为主,与围岩具有清楚而截然的界线,显示出典型的充填成矿特征。详细测试了两期矿石中不同产状的磁铁矿和磷灰石主量元素成分,并通过对不同期次磷灰石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矿物共生次序表明,矿石中的磁铁矿和磷灰石是近似同时形成的产物。但对矿石中磁铁矿和磷灰石成分分析表明磁铁矿显示岩浆成因的可能性更大,而磷灰石则是从热液体系中结晶而来。结合磷灰石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测试数据,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可能与Roedder(1992)提出的高盐度热液熔体(saline hydrous melt)贯入和/或交代作用有关。这种熔体可能是一种高盐度、高温的、富铁的超临界岩浆流体,由于岩浆演化过程中不混溶作用产生,但其具体的性质和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矿机制可能类似于林新多(1998)提出的岩浆-热液过渡型矿床。
玢岩铁矿 矿床成因 岩浆活动 热液作用
赵新福 曾丽平 陈锋 覃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71-1872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