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时限探讨--来自洋岛和地层方面的约束

本文在对扎嘎洋岛进行剖面测制的过程中,在其北侧新厘定出一套早白垩世中晚期地层,其主要岩石组合为杂砂岩、页岩夹流纹岩、玄武岩,在流纹岩中获得120Ma的谐和年龄。该套地层可见较多的薄层杂砂岩与页岩互层的现象,且在杂砂岩的底部,见有非常典型的槽模、重荷膜等底面印模构造,说明该套地层应为一套次深水-深水的复理石沉积,反映了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洋盆应存在半深水一深水的沉积环境,再一次证实了至少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仍具有一定规模的洋盆,它的闭合时限应晚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前人识别出的丁青中侏罗统德极国组、东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沙木罗组、东巧组等与蛇绿岩的不整合(余光明等,1990;土建平等,2002;陈国荣等,2004),倾向于认为它们是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弧后盆地闭合的产物。至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最终闭合时限,通过对比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的蛇绿岩、洋岛、硅质岩、岛弧型火山岩、碰撞型火山岩以及沉积地层的后得出,班公湖-怒江洋盆最终应在早晚白垩世之交,约100Ma前后闭合。

板块缝合带 闭合时限 构造演化 地层岩石

范建军 李才 王明 解超明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912-1913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