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洋壳登陆:来自西准噶尔的地球物理证据

通过在该区部署了3条北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综合剖面(自北往南依次编号为Ⅰ、Ⅱ、Ⅲ线,线距约25km)及物性研究工作。综合研究表明,出露的高阻杂岩体之下普遍分布曾经遭受大规模水化而退变质的地慢橄榄岩,因此西准噶尔现今地壳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生代洋壳和晚古生代俯冲带。构造线和大量基性岩脉排列方向在Ⅲ线经过的克拉玛依西侧和I线经过的白口泉附近发生转折,指示Ⅱ线和Ⅰ、Ⅲ线对应的俯冲带环境存在差异。Ⅰ线经过的萨尔托海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PTG系列蛇绿岩带,与板片窗环境吻合。Ⅲ线经过哈图金矿北侧,其东南段发育大量基性岩脉,与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相对应。Ⅱ线保留了完整的洋壳向岛弧下的俯冲带,它与Ⅰ、Ⅲ线之间由转换断层隔开,转换断层构成现今克拉玛依-乌尔禾隐伏断裂的一部分。该晚古生代洋壳登陆并得以保存,说明准噶尔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未发生大的构造-热事件,这与西准噶尔盆地发育自晚古生代至第四纪连续沉积是一致的。由于3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长度均不超过100km,未能揭示西准噶尔靠塔城一侧的深部地质结构,因此该带西部为弧后盆地抑或另一古老海沟需要进一步研究。

洋壳登陆 地球物理分析 地质构造 西准噶尔

徐义贤 刘营 王国灿 Timothy Kusky 朱露培 陈超 李永涛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构造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构造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构造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971-1971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