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中新世沉积岩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阿尔金断裂一直成为中外地质学者的关注的对象,厘清其活动期次,研究各个期次的活动特点与运动方式和幅度一直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Ig=40.5°,k=28.5,ays=4.2,在层面坐标下Ds=1.0°,Is=41.5°,k=34.0,ays=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ψp=270.5°E,dp=2.8°,dm=4.6°。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分析,结合沉积演化、沉积速率变化,褶皱变形,热隆升历史、成分分析、物源分析以及沉积物粒度分析、构造节理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没有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发生旋转运动,肃北、花土沟等毗邻阿尔金断裂带的旋转是阿尔金断裂中中新世以来活动的结果。

沉积岩 古地磁结果 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 中新世

周在征 裴军令 李海兵 孙知明 唐玲 盛美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086-2086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