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额尔古纳地块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向南俯冲历史的制约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位于缝合带东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上早中生代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变异的研究,揭示了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向南俯冲的历史及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上满洲里-八大关-莫尔道嘎-满归-奇乾一带的24个岩体和3处火山岩地层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额尔古纳地块上的这四期火成岩主要是沿着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呈北东向展布的钙碱性岩石组合,这说明它们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密切相关。作者认为~246Ma、~205Ma、~185Ma这三期岩浆事件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向南俯冲于额尔古纳地块下的活动陆缘环境。~225Ma这期火成岩表现出典型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特点,指示着这期岩浆事件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俯冲间歇期的伸展环境。

大洋板块 俯冲机制 额尔古纳地块 岩浆作用 早中生代

唐杰 许文良 王枫 赵硕 李宇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144-2144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