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大井地区重磁场分析与成矿指示

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是目前我国东北最大的金属矿集中区,大地构造格架形成于古亚洲洋演化期间,是晚古生代海西期天山—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但由于该地区受到了中生代以来的多期次构造成矿运动,使得该地区呈现出更多的中生代的成矿特征.黄岗锡铁矿是内蒙古最大的铁矿之一,大井也是该成矿带著名的大型综合性铜矿.研究区包含了这两大矿床在内的广阔地区,横跨大兴安岭西坡-主峰-东坡,包含了矽卡岩型、热液型等多种矿床类型,本文旨在通过已知大矿的成矿重磁位场规律,推断不同矿床的形成机制、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远景区.本文通过趋势滤波、向上延拓等方法,将重磁场中的区域场与局部场部分相互剥离;通过沿不同时代的主构造线方向的水平导数运算,勾画出北北东向、东西向等方向的线性构造,通过确定不同走向构造线交汇点,推断有利成矿位置;通过统计方法与现场采集,收集了该区域岩石的磁性与密度特征;通过典型剖面线2.5维反演,推断岩性规律,特别是与成矿有关的酸性侵入岩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重磁位场的联合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成矿背景,确定局部异常源可以推断隐伏矿床的位置;通过重磁构造信息分析,可以推断出多期次的线性构造,对于该地区受构造控矿作用明显的特点,有利于成矿位置的判定。

金属矿床 成矿机制 重磁场分析 大兴安岭

李午阳 张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北京 100049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178-2178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