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秦岭洋及其演化过程刍议

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三轮4项地质大调查项目及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详细野外调查与深入研究,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对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组成进行了重新厘定,划分出了9个秦岭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大地构造相单元和4个中生代碰撞造山大地构造相单元.有关秦岭洋的地质信息主要记录于勉略构造带中。在陕西区调队陈家义先生野外指导下,对勉略构造带不同部位蛇绿岩块或超铁镁/铁镁质岩块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并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原位年代学分析。研究显示,秦岭洋在晚新元古代中期曾发育一次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形成了沿扬子地块北缘分布的弧盆系统。工作还发现,秦岭群中发育两类产状和地球化学行为截然不同斜长角闪岩,一是侵入秦岭岩群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岩墙,二是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密切共生的似层状和块状斜长角闪岩。早中生代南北中国陆块碰撞致秦岭洋最终闭合消亡。由于碰撞作用主要发生于南秦岭早中生代增生杂岩带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系统之间,因而形成了中秦岭中生代俯冲-碰撞岩浆弧。伴随碰撞作用还发育了南秦岭中生代前陆褶冲带、三叠纪残余海盆、中-新生代走滑拉分-断陷盆地。

秦岭洋 构造演化 碰撞作用 造山带

闫全人 王宗起 向忠金 闫臻 王涛 张宏远 陈隽璐 覃小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54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248-2251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