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黔东显生宙叠加构造作用及其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的控制

黔东地区位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拼合带的西缘,受两大地块自新元古代后多次拼合与裂解的控制,在这里发育了多期次的元古代-中生代构造变形.两大地块的拼合作用(820Ma)形成了江南造山带,由此构成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伴随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华南大陆发生陆内裂解,区域差异性伸展与裂陷活动形成了地堑与地垒式构造组合.至南华纪,在地堑内沉积了厚度较大的以大塘坡组为代表的含锰矿层,而在地垒处较薄或缺失.在早古生代,黔东地区发生了”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前两次运动以差异隆升为主,地表抬升使得锰矿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广西运动表现为自南东东向北西西的挤压逆冲,形成了以褶皱轴面东倾断层西冲的构造组合,变形强度自东向西逐渐变弱,含锰岩层则发生纵弯式褶皱并沿锰矿层发生逆冲滑脱,从而使得含锰矿层局部加厚与减薄。晚古生代华南大陆再次发生陆内裂解,至中三叠世(印支运动)再次拼合而进入板内变形阶段,此时的黔东表现为区域性抬升,含锰岩层再次抬升后遭受大面积剥蚀,隆升幅度极大的区段尤其是位于早期背斜核部的含矿层已经被剥蚀殆尽。至晚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远程效应与三江造山带等影响,研究区发生了剧烈的变形,晚侏罗-早白垩时期(150-130Ma)的早燕山运动,再次表现为由南东东向北西西挤压逆冲,对早期(广西运动)变形改造形成了共轴叠加,在向北西西主导逆冲的同时,局部发生反向逆冲与调节作用。至晚燕山期(130Ma之后),区域应力场反转,由北北东-南南西的挤压缩短,与早期变形构成近横跨叠加,早期断层发生平移或正向滑动,早期褶皱枢纽发生弯曲起伏。至此,含锰矿层受到进一步变形与破坏,仅在向斜核部或少数背斜伏端部位保留有含锰矿层,在向斜核部含锰矿层明显加厚,在背-向斜过渡位置由于剪切滑脱作用变薄或缺失。

锰矿 叠加构造 变形控制 黔东地区

马筱 杨坤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4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314-2315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