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藏高原中南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与震源深度对应关系研究

受地貌起伏及地球浅表地层不均匀性影响,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结果不能准确得到地下导电性结构,本文应用数值域OCCAM(REBOCC)三维反演方法,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西藏布设的MT 阵列式观测网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分布范围是79°E~98°E,28°N~35°N.由于宽频数据采集时间的限制以及部分长周期数据采集质量不佳,针对大于400Km深度的导电性结构,分别采用带约束与不带约束的初始模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带约束反演的导电性模型质量更好,二者获得的导电性模型相对二维反演结果较为合理,符合西藏高原区域壳、幔电性结构垂向分层,横向分块,东西分区的特点.将最近十年羌塘地块、冈底斯地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内震源位置叠合在区域导电性模型中,从导电性结构角度探讨了壳内地震产生机制,发现其与电性界面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也反证了导电性模型的正确性.结合其它地球物理探测、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GPS速度场分布特征和震源深度信息,分析了各区块内南北向裂谷与高原隆升变形的关系以及新生代西藏高原中南部的构造变形格架.

岩石圈 导电性结构 震源深度 三维反演

王刚 魏文博 叶高峰 金胜 景建恩 张乐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718-2718

2014-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