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奇经八脉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记载,此后由历代医家将之逐渐发展完备.叶天士作为清代著名医家,对奇经辨证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运用经验.分析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可以发现其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并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 首先,奇经辨证为叶氏首创,在久病、虚损病、妇科病等疾病的辨治方面拓展临证的辨证思路。此举遭到后世医家褒贬迥异的评论,如徐灵胎对叶氏运用奇经辨证进行了批评,但又说“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陆定圃称其能“独出手眼,遵而用之,鲜不获效”。俞东扶、吴鞠通、土孟英等对此各有发挥。清末民初的张幸青、周小农、金了久、张锡纯、丁甘仁诸家多运用奇经议治之法。可见叶氏在继承《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合理创新越来越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同。 其次,叶氏对奇经八脉病证的用药规律,后人未有出其右者。观叶天士奇络治法和用药,如讲究柔、润、温、通,指用血肉有情或性质温和而质润兼能通达奇经之品等方面,其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人都有很大程度的发挥和创新。自《内经》提出奇经八脉,张元素首倡药物归经以来,辨证多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入手,对奇经八脉很少论及。叶氏继承前人经验,全面运用经络理论,发挥奇经辨证,总结奇经治法用药规律,为后世深入研究奇经证治提供了范例,用于杂病治疗,补前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杂病治疗独开门径。

《黄帝内经》 奇经八脉学说 学术继承 叶天士

邓慧芳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第十四次内经学术研讨会

郑州

中文

163-167

2014-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