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泄泻之论的临床启示
阐释《内经》关于“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淸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 肺脉……小甚为泄等,关于泄泻的论述,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提出脾病运化失常,饮食不化,则可导致腹满肠鸣之飨泄。《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亦云:“胃脉虚则泄。”胃主受纳腐熟,脾职司运化,输布精微,若脾胃虚弱,失于运化,可使水谷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泄。张介宾概括其机制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并认为其病因包括饮食失节,起居不时等,以致脾胃受伤,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李东垣指出劳倦过度而伤脾,亦是引起脾虚泄泻的重要原因,如《脾胃论》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出现怠惰嗜卧,四肢倦怠乏力,大便泄泻等症。此外,朱震亨谓:“泄泻者,水湿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此证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盖水湿滋生与其致泄,多属脾运胃纳失职,若水湿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孙一奎《赤水玄珠》说:“泄泻多是湿,治湿泻之法,宜燥脾利水”提出治疗用胃苓汤、五苓散之类。故泄泻论治,从脏腑而言,健脾和胃在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临床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胃苓汤、五苓散之类,常用药如山药、白术、党参、白扁豆、焦山检、焦神曲、陈皮、砂仁等。
脾胃疾病 泄泻 《素问》 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
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309-313
2014-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