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选择苍术、丹参、黄芩等十多种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药材,分别在道地和非道地产区采集药材样品、遗传研究样品及土壤样品后,系统比较道地和非道地药材在化学组成及含量,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道地药材形成的遗传及环境机理,提出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理论,并通过受控实验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和应用.具体成果如下: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原理及三个模式假说;以定量配比的方式建立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药材道地性综合评价指标和建议标准;发现道地药材在居群水平的遗传分化,获得首张丹参道地药材cDNA 芯片,克隆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10 条关键酶全长基因,发现了一条二萜化合物合成新途径,验证了“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化越明显”的理论;实现了基于GIS的道地产区气候生态特征的提取及气候主导因子的筛选;研究了道地药材土壤环境特征,建立并推广了基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道地药材区划及野生道地药材的遥感动态监测,证实了道地药材形成的“逆境效应”理论;建立了锚定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APAPD)鉴别的新方法;建立了以蛇类药材为代表的动物类药材的DNA 分子鉴别方法,并首次引入《中国药典》;拟定了《道地药材知识保护条例》建议稿草案.
道地药材 功能基因 逆境效应 气候生态特征
黄璐琦 郭兰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7-31
2013-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