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消渴病案赏析
消渴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多因过食肥胖,饮食适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津亏损所致,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文章从明清医家医案中选取孙一奎医案、张介宾医案、吴茭山医案、周慎斋医案、汪石山医案五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并分析其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表明明清医家治疗消渴病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应注重健脾益气,而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认为脾气虚与消渴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治疗上重用健脾之品,如黄芪、山药等。
消渴病 辨证论治 中药药理 疗效评价
马玉芳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国内会议
江苏南通
中文
7-9
2014-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