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文化视域下的风筝考究
据考证,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在潍坊。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在今潍坊东一带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养蚕,在养蚕时为了驱赶啄食的小鸟,便以竹篾为骨架,以树叶、鸟羽等为缀,系以丝绳,放入空中,形似鹞鹰,这便是最早的风筝。风筝发明之后,“纸莺”、“纸鹤”、“风莺”或“鹤子”等是中国古代关于风筝的叫法,而“纸莺”是最为多见的。古代的纸莺有了“风筝”的叫法后,原有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直到如今还有地方称其为“鹞子”,不过现代人们已经普遍认可了“风筝”的叫法。相传韩信曾在潍坊一代驻军,韩信从潍坊一带得到的风筝技艺,应用于军事侦察或报警信号,并带到了家乡淮阴和南通等地,而韩信成为南通风筝的鼻祖。 放风筝作为民俗活动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和放大;作为文化符号,记载了历史变迁;作为游戏活动,实现了休闲、娱乐、消遣的体育价值。纵观风筝的历史脉络,其发展无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21世纪世界的主题定格为:和平与发展,尤其近几年来从国际到国家都非常注重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国的潍坊风筝是最早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都给风筝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中国经济的稳定繁荣,也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生活富足,更为风筝的普及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科技的进步,也为风筝的轧制材料注入了新元素,为其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风筝这一民族体育活动,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
风筝 民族体育文化 军事功能 民俗活动 社会价值
宋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山东青岛266580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536-540
2014-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