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东北冷涡引发强雷暴个例观测与分析

2013年6月3日辽宁省境内出现剧烈的雷电活动,在17个小时内观测到落雷14103次.使用静止卫星和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显示雷暴系统的发展特征,计算了过程中辽宁省境内单位面积落雷密度.对雷暴的生成环境和WRF-3.5.1模拟的雷暴云中冰晶、霰和雨滴等粒子数浓度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东北冷涡附近高空急流右侧和右前侧的下沉干冷空气进入0~-20℃雷暴云起电层区域,低空急流为雷暴过程的发展输送暖湿空气,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强劲的垂直风切变造成雷暴云体上下出现较大角度的倾斜.负主电荷积累区域和落雷区出现在上升气流较弱的带负电粒子沉降区域.高濒次负地闪的发生可能与雷暴云体倾斜造成的特定电场结构有关.

雷暴过程 空间分布 起电机制 电场结构

王宇欣 宋瑶

辽宁省气象信息中心,沈阳11016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3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