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春地区云地闪电密度与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密度的关系,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雷电灾害鉴定等工作的需要,本文采用2008-2009年长春地区的6个自动气象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以及2008-2009年吉林省12个LD-Ⅱ型闪电定位子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气象站分别以5km、10km、15km、20km、25km、30km为半径,据此得到的云地闪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地区的6个站随着不同观测半径的变化,年平均云地闪电密度也呈现不同的变化,可能与各气象站地形地貌以及雷暴的发生规律有密切关系;(2)各个站平均云地闪电密度都要小于依据《规范》算出的雷击密度.其中,榆树的平均云地闪密度远小于其它地区;(3)经过对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其对应的不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性为正值,相关系数在0.08至0.72之间,在l0km处达到最大值为0.72.可以认为观测人员只能听见观测点周围1 0km左右的雷声:(4)对年均雷暴日与l0km范围内测得的年均云地闪l电密度进行拟合,得出长春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与雷击云地闪密度的表达式为:Ng=0.1205Td-2.8681;(5)按照拟合公式计算出的长春地区的雷击大地密度要小于根据《规范》算出的雷击密度.

雷暴日 云地闪电密度 动态变化 气候特征

江晓玲 朱峰 隋朝阳

吉林省防雷减灾中心,130062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4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