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鲇鱼”台风(1013)路径突变过程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13号台风”鲇鱼”的路径突变及登陆我国大陆的过程展开了长达132小时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最细网格3km),并利用搜集到的多种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鲇鱼”台风的路径北翘及登陆过程.模拟台风的路径及运动趋势与观测较为一致,路径北翘时间略晚于观测,登陆我国大陆前路径差基本在100km以内:模拟的台风强度演变趋势也与观测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鲇鱼”进入南海后的再次加强及后期逐渐减弱的特征都得到较好的模拟再现;环流场方面,影响”鲇鱼”的主要系统位置、强度与分析场略有差异,前期致使模拟台风西行时间偏长,路径突变发生较迟,后期备系统对台风向北的引导作用较为显著,因此北上速度较实况偏快;与卫星降水、地面观测降水对比后发现,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海上台风主体降水及外围雨带的分布及强度,受影响较大的台湾地区,其地面降水也得到很好的再现,雷达回波也与观测基本吻合.进步,运用经过验证的模拟资料对”鲇鱼”路径突变期间的引导气流以及热力结构变化展开分析,发现模拟台风转向前低层热力结构反转,早于引导气流转向约6小时,台风运动方向右侧较暖,并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的”趋暖”运动.但由于低屡热力非对称性增长较慢,且引导气流出现南北方向上的摆动,模拟台风的”趋暖”运动被抑制,依靠惯性十分缓慢地向西移动.随后在西南引导气流明显增强和较强的热力非对称结构的影响下,台风路径向右侧急转.综上,低层热力结构的反转对弱环境下的”鲇鱼”路径突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同时也需要考虑引导气流方向及大小的细微变化.

台风分析 路径突变 数值模拟 热力结构

许娈 任晨平 崔晓鹏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杭州3 10008;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人民解放军94754部队气象台,嘉兴31401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8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