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12年河南首场春季暴雨成因及诊断分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4月23~24日淮河流域上游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暴雨属于锋前暖区降水,由于边界层内侵入的浅薄冷空气,在850hPa低涡的东北侧、700hPa低涡的东南部、低空急流出口的左前方出现了强降水:降水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一阶段以暖区对流降水为主,强降水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雨带随着旺盛暖温西南气流的北上加强向冷区倾斜,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辐合线冷侧:低空西南急流的加强和中低层强的辐合,使中低层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动力、水汽条件涡度和水汽通量能较好的反映强降水的发生,降水前12h暴雨区上空水汽条件迅速转好:CAPE值的增大与降水强度的增大一致,但和河南夏、秋季暴雨中的CAPE阈值指标相比,明显偏小;第一阶段降水以中小尺度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影响为主E,造成全省多处雷雨交加天气,云团结构密实,云图上表现为色调梯度最大的区域,最大云顶亮温为-70℃左右,具有一定的湿层和潜在不稳定;第二阶段降水相对稳定,随着冷锋过境,低槽云系自西向东扩展,全省再次开始出现降水天气,此阶段最大云顶亮温为-60℃左右,湿层很厚,径向速度图上维持长时间冷锋过境的风切变特征。

暴雨过程 生成机制 诊断分析 分布特征

鲁坦 赵斐苗 张宇星

河南省气象台,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气象学会,河南 郑州 450003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8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