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196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EOF和SVD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强度、频次和降水总量的时空变化和异常分布特征,讨论了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年极端降水强度在6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降水强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极端降水频次7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和冬季降水频次均呈上升趋势,春季频次变化较小,秋季呈下降趋势.年降水总量在80年代初发生由少到多的转折,夏季和冬季降水总量均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现象.长三角地区年极端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递减;春季杭州地区最大,高邮以北最小;夏、秋季东台、南京降水强度最大,冬季嵊泗与杭州之间强度最大.长三角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年极端降水、夏季和冬季极端降水量增加,春、秋季极端降水量减少.长三角地区极端降水的异常分布存在3个主要模态;夏季极端降水总量与北太平样SST的遥相关主要表现在150°E~150°W、30~50°N之间和140~100°W、10°S~10°N之间的太平洋海域:夏季极端降水日数与155°E~170°W、35~45°N之间和140-~100°W、10°S~10°N之间的海表温度存在遥相关.

极端降水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海表温度

顾成明 孙卫国 王云峰 张晓辉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21110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 210044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0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