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

采用6套扰动方案(初值、多物理、三组随机物理和初值与随机物理的混合)对2012年7月21日(”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降水预报试验,检验了不同方案的集合平均预报、集合区间预报和概率预报较控制预报改进的相对程度,分析了它们对该过程时空不确定性的预报能力、不同扰动方法的离散度贡献以及不同尺度扰动对预报误差的贡献等,结果表明:(1)所有集合方案特别是初值扰动、多物理和混合扰动的集合预报相对控制预报在暴雨强度和位置上都有较显著的改进,并为用户决策提供了包括预报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 (2)三组随机物理产生的集合预报离散度很类似,都远小于初值扰动和多物理方案产生的离散度,并且主要集中在强降水中心附近,因此在初值扰动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扰动,可以提高强降水中心的离散度,但在强降水中心以外的地区作用甚微;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随机物理产生的离散度贡献主要集中在较小尺度上(<320km),在更小的尺度上(<160km)它甚至可以同初值和多物理扰动的贡献相当,而初值扰动和多物理的贡献可以比随机物理过程多延伸400-500km直到较大的尺度如>1000km,其中多物理过程在较小尺度上(<100km)可比初值扰动有更大的贡献,并且能部分消除预报系统偏差.(3)所有集合扰动方案所产生的离散度尺度谱都同实际预报误差尺度谱分布一致,即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小,但在幅度上都小于预报误差(离散度不够大),并且这种差距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加速增大,在小尺度上相差甚远.

特大暴雨 集合预报方法 初值扰动 多物理过程 离散度

李俊 杜钧 刘羽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华盛顿,美国

国内会议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文

1-18

2014-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