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1-2010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类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01-2010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类构成及其特点,提出防治对策. 方法:采用常规资料分析的方法,收集2001-2005年(十五期间)本省各地市上报的职业病报告总结、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本省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广东省内确诊的新发职业病报告资料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1-2010年全省共报告9类新发职业病3153例,新发病例数总体呈波浪型上升趋势,其中2001-2003年呈短暂下降,2004-2007年出现温和增长,2008-2010年呈快速增长.新发病例数与本省GDP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06(P=0.01).职业病分类病例数居前6位是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和职业性肿瘤,分别占41.36%、32.38 %、9.32%、5.58%、5.17%和4.03%.十一五期间新发病例数为十五期间的1.4倍(1847/1306),其中,前者尘肺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均较后者增加,分别为后者的1.3、26.2、2.7和10.5倍.2个时期的职业病分类的分布比例不一致(P<0.01).十一五期间职业中毒构成比低于十五时期(27.83%vs 38.82%,P<0.01),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肿瘤的构成比均分别高于十五期间(8.50% vs0.46%,6.93% vs 3.68%,6.28% vs 0.84%,P<0.01):但2个时期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和职业性眼病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28%vs 42.88%,8.50%vs 10.49%,0.43% vs0.77%,P>0.01). 结论:2001-2010年本省新发职业病呈现尘肺病、职业中毒和其他7种职业病三足鼎立的新特点.应在做好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防治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和职业性肿瘤的防治工作.

职业病 分类构成 分布规律 疾病防治

黄永顺 邹剑明 李旭东 林倩妮 金佳纯 温贤忠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00

国内会议

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广东清远

中文

396-400

2014-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