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试论外国记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报道--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为中心

辛亥革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几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局:与历次农民起义完全不同。它不是改朝换代,起义者不仅要推翻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清王朝,完成民族革命,而且要求皇帝退位,建立共和政体,完成政治革命。巨变震惊世界,各国的记者纷纷投入到对这场变革的报道之中,英国《泰晤士报》反应迅速,对事件做出及时报道。本文选择《泰晤士报》1911-1912年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并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利用框架理论对《泰晤士报》新闻报道、社论等栏目的分析,试图总结出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框架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报纸的历史文本的研读发现,《泰晤士报》及其记者在对事件报道的过程中设立了两个新闻框架,即在武昌起义初期的“中立观望、清廷危机”框架和南北议和时期的“由支持君主立宪到赞成共和、推袁夺位”框架。在这样两个新闻框架下,报纸起初对革命与清廷两方都有形式上不偏不倚的报道,这与英政府对待革命的政策不谋而合;而从南北议和会议开始后,《泰晤士报》逐渐将报道焦点转向袁世凯,为袁在议和期夺取优势地位的舆论造势,形成了“清廷危机”、“推袁夺位”的新闻框架。

辛亥革命 报刊社论 外国驻北京记者 历史文本

窦坤

北京社科院

国内会议

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24-239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