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仲景学说看汉代对呃逆病症的认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之证.根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古籍中所谓”哕”、”(畹)”、”打嗝”、”打嗝忒”、”逆”、”逆”、”吃逆”、”吃忒”等.秦汉医学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临床医学理论与辨证论治的基础.东汉末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书中有着严密的组方原则,已经充分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创制了许多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是我国第一个理论联系临床、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学说、学派,是学习中医必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最久的学说、学派。指出仲景取法《内经》,在病名方面,同样使用哕作为呃逆的病名,与噫、干呕分开使用。病位方面明确哕的部位在阳明、在胃。病因则有本虚和标实,本虚则是阳明的胃虚,多因经汗、吐、下误治而来,标实则有寒邪侵犯、风邪化热和三阳合病郁里化热.病机则与《内经》论述相同,主要为气机上逆,可有胃虚无力受纳,谷气或水入则哆,或正邪交结中焦上逆而生哆。对于治法,仲景提出对邪实内结致哕治法为“利之则愈”的下法。

呃逆病症 张仲景学说 《伤寒杂病论》 汉代

梁克玮

中华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协会

国内会议

2013医圣仲景南阳国际论坛暨海峡两岸中医药与太极养生文化研讨会

河南南阳

中文

11-15

201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