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誌所見壽命觀探察
唐人在前代寿命周期理解的基础上,将寿命观提高到一个新的理念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概念、一套体系,期望值较高.从墓志材料上看,普通百姓除沿用旧有的寿命观念外,唐人将40岁定为人生寿命的重要指数,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未超过此数,称为”天”、”夭没”等等,看作人生的最大悲哀.而10来岁-50岁亡故,在唐人眼中被视为”早亡”、”短世”、”短折”、”短命”等等,40来岁-60岁亡故,则探用”寿不延永”等词语来描述唐代墓志中充分表达出对寿命达到百龄的渴望,50岁以上才可称为”中寿”,90岁之上才可被称为”上寿”.唐人还将自己的寿命寄托于某些常录的树木,如柏权等等,称为”寿比灵柏”.本文以唐代墓志为主要资料来源,对其中透露出的唐人寿命观进行了探究.
墓志材料 寿命观 寿命划分 唐代
宋鳳英
首都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45-151
2011-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