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西结合诊疗消化系疾病的浅析

笔者二十几年胃镜检查工作中,胃镜诊断疾病与病人舌苔变化有关,如正常胃象者的舌苔基本正常,若如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舌苔70%为薄白苔,30%为薄黄苔,如是糜烂性胃炎及胃溃疡活动期的舌苔多为黄苔厚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舌质淡,舌两边也有深齿印,属胃虚寒型。舌苔由厚变薄,由黄变白,是病情好转的趋势,反之则加重,尤其舌苔黄厚腻,可能是胃内炎症或复合性溃疡加重表现。此时,病人上腹部不规则疼痛饱胀感胃纳差。用西药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常选用庆大、甲硝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选其中一二种加服奥美拉哇同服治疗。另中药代表方剂选用海帩、浙贝母、佛手、茯苓、白术、党参、莱菔子、苏梗、藿香、香附、大腹皮等,若大便溏或腹泻时,若属湿热型加川连、白头翁、仙鹤草、黄芩。若属虚寒型,可加用五灵脂、乌药、吴茱萸,肉桂等。若胃阴不足,舌干少津,素有舌痛、舌烂、舌红绛光苔者方中可加麦冬、百合、知母、地骨皮、旱莲草、沙参等,滋阴养胃,上述治疗根据病人属虚寒、湿热、胃阴虚随症加减,就是中医同病异治方法之一。祖国医学在诊治疾病中,采取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方法,异病同治在于从疾病的个性中找共性,同病异治则在于更准确地把握病体特性,两者结合就能既抓住共性,又掌握特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提高防治效果。因此,采用西医诊断和中医辩证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法,律立现代医学的检查和疗效指标,对了解疗效的水平与疾病恢复程度,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发掘祖国医学遗产都是有利的。

消化系疾病 诊断方法 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 发病机制

孙福

吴川市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暨第六届手诊手疗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21-122

2010-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