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7例异戊酸尿症患儿的临床、基因及1例产前诊断研究

目的:异戊酸尿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IVD基因缺陷导致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引起异戊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本文通过对7例轻重不同的异戊酸尿症的诊疗分析,探讨异戊酸尿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分子诊断,并对其中1家系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 方法:7例患儿中男2例、女5例,于25天~6岁因”意识障碍、呕吐”就诊,经尿液有机酸、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获得异戊酸尿症诊断,经IVD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诊,治疗以左卡尼汀、甘氨酸、低蛋白饮食、祛亮氨酸的特殊配方奶粉为主,并给予对症治疗. 结果:7例患儿于1天至2岁发病,25天至6岁时来院,主因“不明原因呕吐、嗜睡、昏迷”就诊,发现汗脚样体臭及代谢性酸中毒。其中4例为新生儿早期发病,3例为幼儿期发病。1例患儿伴发育落后,检查例伴随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或全血细胞减少症。7例患儿血液异戊酞肉碱显着增高(3.2~20.7umol/L,正常值<0.5μmol/L),尿液异戊酞甘氨酸浓度显着增高(258.3~4648.86mmol/mmol肌配,正常值<0.4mmol/mmol肌酐)。7例患儿IVD共检出11种突变,其中己知突变5种(c.157C>T,c.1586>A,c.214 G>A,c.1183C>G,c.1208A>G),未报道的新突变6种(c.145C>T,c.611A>G,c.676-677insA,c.1039G>A,c.1076A>G,c.1193G>A)。6例经治疗后康复,目前1岁2个月~14岁,1例为死亡后诊断。死亡患儿之母于第二次妊娠19周时接受产前诊断,羊水有机酸分析正常,羊水细胞IVD基因分析显示胎儿为c.158G>A杂合突变携带者,未患异戊酸尿症,生后尿液有机酸、血液酣酞肉碱分析结果正常,脐带血白细胞与羊水细胞IYD基因分析结果相同,验证了产前诊断结果。 结论:异戊酸尿症是少数可治疗的致死性有机酸尿症之一,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呕吐、酸中毒、发育落后及汗脚样体臭为主要特点,常于新生儿期发病,死亡率及致残率很高,但是,合理的饮食与药物干预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新生儿筛查、高危筛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在先证者基因诊断明确的基础上,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及羊水代谢物分析是本症产前诊断的可靠方法。

儿童异戊酸尿症 临床治疗 IVD基因 分子诊断

李溪远 李梦秋 秦亚萍 杨艳玲 华瑛 丁圆 刘玉鹏 宋金青 张尧 侯新琳 王峤 吴桐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 北京福佑龙惠专科门诊部,北京 100070 首都医科大学右安门临床检验中心,北京 100069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

兰州

中文

117-118

201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