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例男性不育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AZF基因微缺失分析
目的:据WHO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育龄夫妇受不育或不孕症困扰,其中男性不育占一半以上.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复杂多变,据相关文献报道染色体异常和AZF基因微缺失引起精子发育障碍而导致的不育约占所有病因的30%,是目前关注和研究最多的高危因素之一.通过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AZF基因微缺失检测,探讨两者与临床不育症之间的关系,为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遗传学信息,减少通过IVF/ICSI将遗传缺陷垂直传递给男性后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法:运用G显带技术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Y染色体AZFa、b、c和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 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415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26例,异常率6.3%,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3例,均为47,XXY克氏综合征,Y染色体多态性12例,46,X,小Y6例,46,X,Yq-4例,46,X,inv(Y)2例,性征发育异常1例,核型为46,XX.目前国内外有关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报道在2.2%~48.3%之间,本研究中发现染色体异常率为6.30,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克氏综合征共13例,占染色体异常总数的50%,这与多数学者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据相关文献报道,在男性原发不育患者中,约3%-15%存在Y染色体的AZF基因微缺失,是原发不育患者的重要遗传学病因之一,本研究共检出AZF基因微缺失24例,总缺失率5.8%,与文献报道相符。其中AZFa区单独缺失1例,占4.2%;AZFa+b区联合缺失2例,占8.3%;AZFb+c+d区联合缺失4例,占16.7%;AZFc区单独缺失2例,占8.3%;AZFc+d区联合缺失12例,占50%.AZFa+b+c十d区全部缺失3例,占12.5%。缺失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ZFc区21例,AZFd区19例,AZFb区7例,AZFa区6例。 结论:因染色体异常或AZF基因微缺失所导致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是IVF或ICSI,由于这两项技术都是体外人为千预下受精,尤其是ICSI不可避免的逃避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使带有遗传缺陷的配子受孕机率明显增大,导致后代先天带有同样的遗传缺陷,降低了人口出生质量。若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ZF基因微缺失检测,选择IVF/ICSI治疗的夫妇,移植前可利用FISH技术选择性的植入正常女性胚胎,可有效的切断这种遗传缺陷的垂直传播。临床工作中对男性不育患者除进行常规生殖医学方面的检查外,若同时对染色体及AZ「基因微缺失进行检测,将其与传统不育症检查结合起来,进行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学分析以及为临床诊断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显著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病痛及经济压力,具有很高的临床及社会价值。
男性不育症 染色体核型 AZF基因 微缺失现象
龙洋 胡斌 董艳玲 徐聚春 胡华梅 徐亮 姚宏
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产前诊断中心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
兰州
中文
170-171
201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