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培门冬酶(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方法:67例初发ALL患儿,其中17例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5-ALL(2009年第2次修正)诊断治疗方案进行治疗,50例采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0版)方案进行治疗.接受PEG-ASP治疗前均分别向患儿家属讲明左旋门冬酰胺酶及培门冬酶的相关知识(包括价格、副作用及使用疗程等),均在家属同意后使用.67例患儿先后使用PEG-ASP140次.其中96例次在第1次诱导缓解方案中使用,44例次在再诱导缓解方案中使用.使用PEG-ASP治疗前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淀粉酶、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腹部B超均正常,用药后观察患儿一般情况、注射部位有无疼痛等异常,1周后复查上述实验室检查,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140例次中无一例发生致死性不良反应。5例(3.57%)有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伴血清白蛋白降低至25g/l以下2例。13例(9.28%)凝血功能检测异常,APTT延长10s以上5例,PT延长3s以上2例,APTT及PT均延长6例:13例均无明显出血倾向。 结论:由于大肠杆菌来源的左旋门冬酰胺酶具有高免疫原性,致使临床皮试阳性率高、使用受限,过敏反应发生率高;而培门冬酶半衰期长达5.73d,在儿童ALL的化疗中,首次诱导缓解和后期延迟强化治疗中,门冬酰胺酶使用的次数从L-ASP的12-16次减少至P-ASP的3次,既缩短了用药时间,显著缩短了住院日数,又一可减少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由于PEG-ASP用药短暂,患儿无需长期低脂低蛋白饮食,降低了患儿低蛋白血症以及负氮平衡的发生;且用药前无需皮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安全性较高。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培门冬酶 临床应用 安全性
张静静 潘凯丽 何娜 赵慧萍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 西安,710032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230-231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