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层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治疗措施,并对疗效和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本院小儿科2004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2例APL伴t(15;17)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根据发病时患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将患儿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所有患儿均进行了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诱导缓解治疗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巩固治疗采用IDA、米托蒽醌(MA)交替给药方案,维持治疗阶段采用ATR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方案,整个治疗过程2.5年.统计患儿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累计复发率(CIR),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临床分层治疗与儿童APL患儿预后的关系. 结果:本组APL患儿的中位年龄为5.8(1.5-14)岁,其中男性患儿27例,女女性患儿15例,低危患儿11例,中危患儿18例,高危患儿13例。免疫分型提示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表达MPO,CD33,CD13,CD117,而HLA-DR及CD34阴性。42例APL患儿有38例(90.5%)获完全缓解,1例高危组患儿死于早期颅内出血,1例低危组患儿死于蒽环类相关的心脏毒性,1例中危组患儿死于化疗合并严重感染。 结论: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儿童APL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初发儿童APL的标准治疗方案。儿童APL治疗效果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提示对不同危险度的APL采用分层治疗能够提高OS及DFS,降低CIR,减少化疗的相关毒性,从而达到提高儿童APL治疗效果的目的。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实验室诊断 临床治疗 预后因素

张玉明 冯晓勤 吴学东 何岳林 李惠萍 袁姗姗 吴翠玲 张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小儿科 广州,510515

国内会议

第十七届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34-235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