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非霍杰金氏淋巴瘤单中心疗效分析
目的:根据WHO2008恶性淋巴瘤病理分型标准,对临床相关疗效作回顾性分析. 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细胞形态、细胞免疫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初诊病例58例;其中接受治疗者56例纳入统计:男45例,女13例,中位年龄(6.8±3.2)岁(2~14岁).(2)病理分型:按照WHO-2008恶性淋巴瘤病理分型标准分类.(3)临床分期:按照St.Jush分型标准分为Ⅰ~Ⅳ期.(4)治疗方案:前驱细胞/母细胞采用ALL治疗方案;其余参照国内NHL治疗方案. 结果:总发病状况:病理分型:BurkittBurkitt样25例(44.6%),间变大细胞(ALCL)13例(23.2%),弥漫大BS例(8.9%),前驱细胞/母细胞13例(23.2%)(含T母细胞11例,B母细胞2例)。临床分期:Ⅱ期6例(10.7%);Ⅲ期25例(44.6%);Ⅳ期25例144.6%)。 结论:(1)NHL治疗前病理/细胞学诊断是决定预后关键.(2)儿童以成熟B细胞为主,BurkittBurkitt样是高度侵袭性,在儿童仍有很好的预后.(3)目前治疗方案在儿童NHL有效。
儿童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病理机制 细胞学诊断 临床治疗 预后因素
蒋慧 陆正华 杨静薇 邵静波 李红 张娜 廖雪莲 蒋莎义 杨为群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 200040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54-355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