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其部位与病理学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其部位与病理学表现关系,提高超声对腹膜后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常规采取(1)排除法;(2)追踪法:(3)呼吸移动法;(4)用水充盈法:(5)腰大肌收缩法;(6)腹腔注水成像技术及(7)后期还增添了超声造影显像技术7种方法,根据被检患者的需要及以最大限度明确定位定性诊断为目的有机组合应用.详细探测肿块大小、部位、轮廓、内部回声,以及手推、呼吸及体位变动观察肿块的活动度,了解肿块与周围脏器及血管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胸腹水存在.回顾分析1985年6月至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89例腹膜后肿块的超声图像特征,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89例术前超声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恶性肿瘤84例,良性肿瘤49例,炎性肿块39例,腹膜后血肿17例。其中就肿瘤按组织起源分类,间叶组织肿瘤33例;神经源性肿瘤47例;胚胎残留组织肿瘤7例;腹膜后转移性恶性肿瘤46例。本研究组超声定位诊断率95.58%(181/189 ),定性诊断符合率78.84%(149/189)。 结论:腹膜后肿块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构相关,肿块好发部位与病理性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掌握这些肿块声像图特征对腹膜后肿块及时诊断以及与非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的价值,结合内部回声及其发生部位还可有助于对肿块病理性质的诊断。
腹膜后肿块 声像图特征 临床诊断 病理学
李国杰 朱向明 张青陵 刘表虎 丁杰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超声医学科 241001
国内会议
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
北京
中文
306-307
2014-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