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一例

本文介绍一例患者,女,49岁.无意中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无疼痛不适.诊断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该病例超声诊断时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或囊液粘稠的囊肿,现分析总结如下:第一、对包被性乳头状癌的认识不够。对于虽然该病发病率极低,但于超声声像图上仍可以看出“囊实混合占位病变,囊壁上伴有乳头状结节”的特征性表现。第二没有仔细观察肿块二维图像的内部回声,虽然此例病例相较现己发现并己经病理证实的包被性乳头状癌肿块偏小,肿块直径只有15mm。但肿块内部为囊实混合回声,且实质回声是呈乳头状自囊壁向囊腔内突起。仔细观察确实难以排除导管来源的可能。第三对于彩色多普勒显示的肿瘤血管影没有仔细观察。在图像上可以看出纵、横两个切面于肿块实质部分边缘处的确有比较确切的血流信号显示。以此可以判定肿块确有实质部分。乳腺内的囊性病变成分,多由于导管上皮增生致导管迂曲折叠,折叠处导管发生缺血坏死而形成的。当发现乳腺内有囊性病变时,一定程度上都是和乳腺导管有密切的关系,而该病例中病灶囊壁上可见乳头状实性团块突入囊腔内,且乳头状实质回声内尚有确切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导管来源确实不能排除。BI-RADS分级可分至4级,建议病检。既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又给临床后期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都提供更好的帮助。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 病理机制 超声诊断 临床应用

沈若霞 张圆 邵晖 杨丽春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云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 650118

国内会议

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

北京

中文

357-359

2014-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