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病理证实的瘤样脱髓鞘病60例影像学研究

目的:探索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DL)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对60例病理证实的TDL(最大病灶的最长直径≥2cm)的头颅CT、头颅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及1 H-MRS等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1)男性33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6岁~56岁,平均35.5±12.7岁,以头痛首发最为多见,占25%,随访3月~4年;(2)病灶累及单侧26例(43.3%),双侧34例(56.7%);单发病灶22例(36.7%),多发病灶38例(68.3%,其中,同时累及脊髓者2例);病灶直径(取最大病灶的最长径)为2.1~8.5mm,平均4.5±2.2cm;病灶形态:弥漫浸润样病灶31例(51.7%)、环样病灶24例(40.0%)、同心圆样病灶11例(18.3%)、大囊样病灶2例。 结论:(1)病灶部位形态:以双侧、多发及额顶叶为多见,形态学主要以弥漫浸润样、环形及同心圆样为主,大囊样病灶少见;(2)MR平扫:TzWI病灶特点为“云片状”病灶及其周边低信号边缘,病灶长轴多垂直于侧脑室;(3)MRI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可随TDL临床分期按一定规律演变:①急性期,以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为主:②亚急性期,则逐步演变为“开环样”、闭合环样或花环样,同时也可合并斑片状强化;③慢性期除仍可表现为开环或闭合环形,原有增强信号逐渐变淡呈斑片状或消失。

瘤样脱髓鞘病 病理机制 影像学特征 临床应用

刘建国 董秦雯 张海玲 郑奎宏 姚生 段枫 赵虎林 卢旺盛 戚晓昆

海军总医院

国内会议

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173-174

2014-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