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防治措施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防控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有效措施. 方法:制定结核病人治疗前关于肝脏及全身相关疾病问诊和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中监测内容、针对基础疾病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停药参考值、护肝措施,对实施控制措施的1337例病人进行防控效果评价.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有肝脏基础疾病组肝损害的发生率(116/287,40.4%)高于无基础疾病组肝损害的发生率(129/1050,12.3%),乙肝组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达58.8% (83/142),高于全部病人中肝损害的发生率(245/1337,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2320,x2=119.7547,均为P<0.01).入院前肝损害组ALT≥8 UIN的发生率和总胆红索≥4UIN者高于入院后肝损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9344,x2-4.7101,P<0.01或P<0.05).入院后发生肝损害组肝功能参数ALT、AST、GGT、TBIL、DBIL、IBIL均低于入院时已有肝损害组,而ALB高于入院前肝损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05、3.5226、2.6990、3.2093、2.8648、3.4089、4.0968,均为P<0.01).入院后肝损害组的停药率低于入院前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211/211,x2=220.2098,P<0.01). 结论:所制订防控措施对降低结核病治疗中的肝损害和减少抗结核治疗的停药率具有一定效果.
结核患者 药物性肝损害 防治对策 抗结核治疗
雷建平 邓国防 刘驺
江西省胸科医院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35-40
2013-07-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