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昏旦问题初探
本文探讨了”昏旦”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涉及昏旦规定的起源、昏明刻的数值在历史上的变化,明代欧洲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昏旦概念的影响、及昏旦本身在中国天文学内部的应用与价值。”昏旦”在中国起源于对昏明中星的观测,因此昏旦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来说首要价值是一个时间坐标.昏明刻的数值在历史上并非一直是二刻半,在汉代纬书中曾经出现过三刻的记录。欧洲天文学的东渐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昏旦概念,清代天文术数书籍里,已摒弃传统的二刻半的规定,将地平下18度(称为”朦影限”)至日没或日出作为昏旦的区间,根据球面天文学随节气、纬度的改变而计算出一系列昏旦值.南宋李如篪还根据昏明刻来计算大地的厚度,四库全书的编纂者认为李氏的天文历数思想似乎存在欧洲天文学的影响,或为后人假托。笔者通过分析李如篪计算大地厚度的做法,得出其中含有较多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要素,或可为研究李氏思想提供若干线索。
天文学 昏明刻 大地形状 时间坐标
曹一
上海交通大学
国内会议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十周年庆祝大会
上海
中文
28-41
2009-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